English

纳米医学还有长路要走

宋延林博士指出——
2001-03-19 来源:光明日报 实习记者 郭歆 陈琦 我有话说

在世纪交替之际,“纳米”这一科学概念突现在我们面前,它所应用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大,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当属纳米医学。一时间,媒体上频频出现这样的大标题:“纳米将给人们带来健康生活”、“纳米杀癌护正祛害”、“纳米让病害无所遁形”,还有企业声称:已将纳米技术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并实现了产业化生产。这是最新的科技信息?抑或是出于商业利益的需要?面对铺天盖地的报道,带着这样的疑问:纳米技术究竟如何为人类的健康服务?纳米医学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如何?我们走访了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科技处副处长宋延林博士。他认为,“纳米医学”这一概念不够明确……

记者:纳米科技的概念包括很多不同的角度,“纳米医学”是从哪个角度定义的?

宋延林:“纳米技术”这个概念包括两层含义:一是指尺寸上的,即在0·1(或1)-100纳米的尺度上研究物质的特性和相互作用的相关技术;另一个是特性上的,即当物质细分到纳米尺度时,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,甚至有很多超常规的特异性能出现。正是这一点使纳米技术独具魅力。同样,当我们把纳米这一概念延伸到医学而提出了“纳米医学”的概念时,如何定义这一概念也要从这样的两个方面去考虑。但目前,我们还不能很好地从研究领域或研究对象的特征上把“纳米医学”与诸如细胞学、分子生物学等传统学科区分开来。

记者:纳米技术在医学中的诸多应用,比如利用纳米级粒子使药物在人体内方便传输等技术,如果不称为“纳米医学”,是否质疑了它们存在的可能性?

宋延林:我不是否定“纳米医学”存在的可能性,纳米技术确实可以为医学服务,如人们常提到的用纳米粒子包裹的智能药物进入人体后,可以主动搜索并攻击癌细胞或修补损伤组织的技术。我个人认为,纳米技术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与医学相结合:一是精确的探测技术,如疾病早期诊断的纳米传感器系统;二是精细的治疗技术,在像血管这样的细微地方做手术时,就可以用纳米微器械进入人体,然后在体外进行控制操作,不仅不用开肠破肚,而且没有任何痛苦。但是,这两种对纳米技术的应用,还只是停留在模型阶段,真正付诸实践还会有很多问题。比如,它需要电子技术、自控技术、机械加工技术以及医学科学方法的同步发展,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平台,仅凭纳米技术单方面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。

记者:有媒体报道市场上出现了利用纳米技术制成的消毒、杀菌、抗感染的纳米颗粒,但刚才您在谈纳米技术与医学的结合时,并没有提到药物方面的问题。

宋延林:对于这一方面,我的态度是较为谨慎的。第一,对于这些药物所自称的疗效如何还不清楚,就算名副其实,也有其它的药物或技术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,而且据我所知,纳米技术在这方面并不占有绝对优势。第二,正如我前面所讲的,当物质细分到纳米尺寸时,往往会引起很多性质的变化,这样的变化究竟会对药物性质产生引起怎样的影响,还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。

记者:我们应该以一个怎样的态度对待“纳米医学”?

宋延林:纳米技术是一门正在顺速发展的高新技术,重视对它的研究是应该的,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学科都要与它“认亲”。如果说商家以此为促销手段达到其商业目的的话,科学家在这个名词上追逐时髦就不可原谅了。正如一件好的商品,名字本身固然重要,但能否为消费者所接受的关键是它到底能提供什么特殊的使用功能。我个人认为,“纳米医学”还有很长的一段路有走,我们现在更应该实实在在的做些工作,而不是纠缠于一个新的名词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